“父亲是勇敢、坚强、慈祥、宽厚、严厉的代名词”“当一个好父亲,不仅需要激情的投入,更需要教育理论的武装、教育方法与艺术的锤炼”……在6月16日于上海举办的“发现父亲”论坛上,成立20周年的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向全国的父亲发出倡议,“请关爱伴侣,给孩子一个充满爱与善良的原生家庭;请亲近孩子,放下父亲的深沉,每天与孩子共享一段亲子时光;请关心孩子,了解孩子的生理与心理成长;请教育孩子,让孩子明白为人处世的原则”。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是全国首家独立建制、开展家庭教育研究的省级教科院(所)内设机构,几代家庭教育研究者薪火相传,在课题研究、普及推广、教师培训、编辑出版、组织联络、活动开发等方面接力探索,直接推动和促进了许多相关政策的制定,建立637所中小学、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实验基地,为上海市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深化提供了专业引领。

《爸爸去哪儿》持续热播、《摔跤吧爸爸》票房超高,均显示出公众呼唤“父爱回归”的共识。论坛中,上海市教科院家教中心公布了《小学生父亲参与的问题与对策》的调查结果:父亲更多担任“供养者”而非“养育者”的角色,对孩子的学校教育关注不够,工作是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关键性阻碍因素。

据中心主任郁琴芳介绍,本次调查父亲参与家庭教育包含:提供经济支持、对孩子母亲的支持、管教和培养责任感、鼓励学业成就、表扬和情感支持、与孩子交流或聊天、关注孩子的日常生活、给孩子读书、鼓励孩子发展才能等。从排列次序可见,父亲更多通过间接方式参与孩子教育,更愿意给孩子做人生的领航者,制定各种规则,当孩子犯错时实施管教和惩戒,在情感交流方面的参与度明显下降,大多数父亲还是习惯与子女保持一定距离。

调查显示,文化程度高的父亲参与家庭教育远远优于文化程度低的父亲,但收入低的父亲在“陪伴互动”和“间接支持”这两个维度的表现,却优于收入高的父亲,证明父亲对工作的过多投入,是造成自身与孩子疏远的重要原因。因此,郁琴芳认为,父亲作为儿童成长的“关键人”,要深刻意识到父亲参与的价值,要成为家庭教养的“局内人”,更多介入孩子的陪伴和教育。学校可以设计开展爸爸主题活动、提升父亲的参与意识,政府应推出相应的政策、制度,大力推进相关培训项目,保障、鼓励和支持父亲参与,为父亲创造学习和训练的机会。

本次论坛还发布了新书《20个父亲的教育智慧》,20个普通父亲的故事,形象地阐释了父亲作为家庭的供应者、保护者和引导者的责任和付出,其中两位父亲受邀来到会场分享育儿心得。注重培养女儿独立思考的陈沪铭,被正在云南山区支教的女儿发来的视频感动得落泪;从女儿上幼儿园就开始和女儿一起写口述日记的王卫清,培养了一个酷爱阅读、写了76万字的五年级小书虫。生动的故事,真实的感受,描绘了父亲不缺位、母亲不越位、父母不错位的幸福家庭图景,呼唤高质量的亲子陪伴,呼唤更多的父亲重视给孩子提供心理营养和精神支持。(本报记者 杨咏梅)

《中国教育报》2017年06月22日第9版  版名:家教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