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各大名校的自主招生政策各有所不同,有的学校没有想报的专业,有的学校降分力度还不够强,有的学校不招收本省生源,有的学校即使降了分也很难录上。那么,科学的择校,就显得十分重要啦。今天,我们来一起看看一些科学的择校经验,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先给大家总结一下几项影响选择的因素:

 

1:考生目前成绩及对应中学排名

2:考生兴趣爱好及专业特长

3:院校地域倾向

4:考生奖项证书等硬性材料

5:高校招生条件

6:高校限报情况及优惠政策等

7:高校往年录取分数线

8:高校今年报考及录取情况

 

选择自主招生院校需要考虑的因素这么多,哪些因素优先考虑,哪些因素可以延后考虑呢?

 

第一步:综合评估成绩做初步筛选

综合评估分析高中阶段成绩,尤其是高三第一次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评估提分空间)做成绩排名定位,确定自己在本校及本省的大致排名。

在此基础上,参考高校往年录取分数线及录取分布数据,进行第一轮初步筛选。建议框选出尽可能多的意向高校。

 

第二步:明确兴趣爱好做二轮筛选

了解学生的学科特长及未来想要就业的方向,确定第一轮初步筛选院校地理位置及优势专业,结合考生兴趣及未来就业方向进行第二轮的筛选,如果选择范围内有合适的学校,那么一切皆大欢喜,如果没有特别合适的,就进行第三轮筛选。

 

第三步:明确高校招生条件进行第三轮筛选

因高校2019自主招生简章暂时未公布(大概在2019年3月中旬左右),可以参考高校往年招生条件综合参考。根据自身奖项证书等硬性材料,在符合招生条件的基础上做第三轮的筛选。建议选择5-6所左右。

在此需要重点注意的是,高校招生条件每年或许有所调整,不过一般调整幅度不大,具体以当年招生简章要求为准。

 

第四步:结合往年报考情况及录取数据做最终筛选

在尽量符合招生条件的情况,结合目标院校近三年录取数据、限报情况、优惠政策等,最后确定3—5所目标高校。

在2019年自主招生简章发布后,大家就需要重点关注自己前期定位院校的招生政策,最后抱着“稳中求胜”的策略选择3所左右高校报考。

在进行上述的4个筛选步骤时,每一步的筛选中都有一定的策略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1、各种因素的平衡。

一般来说,考生成绩及兴趣爱好优先考虑,高校招生、往年报考数据等次之。但根据考生个人情况,各种择校因素的重要程度也因人而异,因此当选择出现冲突左右为难时,不妨给各种因素划分权重,进行逐项打分,最终做出选择。

 

2、奖项和成绩直接的平衡。

考生在择校时,可能遇到依据奖项和成绩选择的高校层次相差较大的情况,不知如何选择。

如考生奖项符合但成绩略低,自主招生在线建议:以奖项为主选择一所“冲一冲”,再在报名条件和成绩同时满足的院校中选择一所“保一保”。如考生奖项稍低但综合成绩较好,自主招生在线建议:报考本地院校时虽然奖项要求不符也可尝试报考,报考外地院校时,尽量选择招生条件符合的高校,或对奖项等级要求不严格的高校。

 

3、所获奖项是否得到高校认可。

很多考生奖项符合了高校招生条件,但是不确定高校是否认可,例如:高校招收发表过省级或者是国家级刊物论文的考生,考生发表过论文,但是不确定高校是否认可自己所发表的论文类型。此种情况,建议在报考前咨询高校招生办或者尽量选择与论文发表相关的专业。

 

4、适时的调整目标。

报考前动态调整。院校定位最好随着考生的每次成绩而不断调整,尤其是高三年级历次大考成绩,对于合理预测高考成绩更为重要。同时,根据高校2019招生简章公布进行调整。发现限报人数减少、考试时间撞车等问题,应及时作出调整和补充。


版权说明: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有修改。感谢原作者的辛苦创作,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