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节奏太快了。每日家和公司的两点一线,忙碌的工作,以及被工作填满的个人时间。没有时间关心孩子关爱家人,没有时间学习充电。所谓的关心孩子无非是让他吃饱穿暖,再就是问问学习如何。

当看到孩子的成绩下滑时,生气焦虑,发脾气,自己还十分委屈:“我拼死拼活赚钱是为了谁?!你这样对得起我吗?!”

成年人没有容易二字,尤其是有了孩子的成年人。但教育并不会因为你忙你担子重就不重要了。父母永远都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别人说一千句不如父母的一次言传身教。

我们为什么对教育这么焦虑?

大多数家长,对孩子、对教育,都缺乏一个持久而深入的理解。

他们焦虑孩子上学,孩子的成绩,孩子的高考,孩子的就业……

问题是这个焦虑本身,就会毁掉孩子的未来。

家长之所以焦虑,就是因为他们关心孩子,却又不是持续的关注。断断续续的情报让他们对孩子的成绩并没有那么了解。不了解,也就不会有自信。

许多家长,结束了读书生涯,有了工作,有了家庭,有了事业,有了孩子,达到了一种表面上的“圆满”,成为了众人口中的“人生赢家”后便放弃了自我探索和学习充电。没有了进步,水平停留在原地。

打个比方,这很像“成长的断崖”。很多父母自认为选择了一条平凡安逸的路,结果却被动地陷入平庸的泥沼。以为这是省时省力的捷径,实际上这条路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短,反而有可能更长。

 

年纪大了,学习也没用了?

四五十岁的人,特别容易往两个方向走,要么知识越来越丰富,本人越来越有魅力;要么视野越来越窄,与外在世界非常疏离。这其实是一个很悲哀的事实。

人生的议题并不会因为我们的回避而远离。许多人不接纳自己,常常会自我否定和自我攻击,从而放弃内在探索,觉得“都这把年纪想学什么也晚了”,最终选择忍耐和逃避。面对人际关系中存在的障碍,不是去化解,而是把人际关系简化。对世界的看法,则始终保持不变,不再对世界产生好奇。对新观点也不能接受,固执己见,油盐不进。明明已经是老旧的思想却不舍得扔,抱着那些过时的“经验”,对科学前沿的方法嗤之以鼻。

许多父母就是这样埋头于柴米油盐的生活和止步不前的工作,最大限度的回避了让自己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的机会。

 

亲子关系不是完全对等的人际关系

亲人和朋友会包容我们,但孩子不是。他们只是凭天性和直觉生活,亲子关系不是完全对等的人际关系。我们的情绪和成熟程度,我们对生命的理解和态度,我们处理亲密关系的能力,被这个小生命映照得一览无余。

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同样也是父母的老师,他来到这个世界上,迫使父母学习何为包容、何为奉献、何为养育,督促父母把从前忽略的课程补上,不断完善自己的人生蓝图。如果我们连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都无法处理得当,又怎能处理好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呢?如果连我们自己都对这个世界不再充满好奇,又怎能留住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心?

选择与孩子一起成长,意味着我们要重新审视世界,重新规划生活,要勇敢面对人生的问题,寻求答案,完善自我。并不是只要过了18岁,就能算真正意义上的成人。很多时候,我们要承认,我们自己的内心依然还是个孩子。当我们感到困顿、力不从心的时刻,不妨停下来,看看到底是什么阻碍了我们,而不是带着这些不必要的重量继续迷茫的前行。

 

孩子的教育,拼的是父母的底蕴

当我们不再逃避,勇敢面对问题的时候,也就意味着离开了心理舒适区,进入不确定的状态。成长意味着冒险和惊奇,同样也伴随着苦痛和迷茫,这也是我们回避成长的最主要的原因。

这个过程,会有煎熬,也会迷茫和焦虑,但只要我们坚持思考,终究会找到解决的途径。我们会发现,每个问题解决之后,我们的人生都变得更通透,更顺畅,不会再被同一块石头绊倒。

而每个困境背后,都藏着无价的人生宝藏。

教育的方法和技巧,只是孩子成才的冰山一角。有时候,孩子的教育,拼的是父母的底蕴,拼的是父母的处世态度和人生感悟。也就是说,父母的努力,决定了孩子的起点;父母的眼界,决定了孩子能走多远。

 

教育孩子的王牌,是不断地栽培自己

父母最理想的状态:孩子懂的,我们懂;孩子不懂的,我们也懂。至少,我们要与孩子有交集这个漫长的求索过程,既是为自己,也是为孩子。孩子的起点,是父母的肩膀;孩子的明灯,是父母的引导。某种意义上来说,每一个孩子都不会拥有同样的起跑线,因为每个孩子的父母和教育方式都不相同。

所以,哪怕为了孩子,都不要放弃自我。人生道路很长,只有不断的学习成长,才能永远前进,看到更多的美景。